人物简介:
湖北黄冈人 著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痛失》《弥天》《圣天门口》,出版有多卷本小说集《刘醒龙文集》及《当代作家选集从书—刘醒龙卷》《中国经典乡土小说六家从书—大树还小》等。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第四、五、六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第七届庄重文文学奖和首届青年文学创作成就奖。中篇小说《凤凰琴》和《秋风醉了》被改编为电影《凤凰琴》和《背靠背脸对脸》,获国内外多种大奖。长篇小说《爱到永远》被改编成大型舞剧《山水谣》获文化部戏曲文华奖。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新作《圣天门口》的面世更是如重石击水,有评论家感叹“这是一部重构了中国20世纪历史的作品”,是“大汉民族的民族史诗”。现在,这部历史巨著即将搬上荧幕与观众见面。
一件洗得略有点泛白的红色夹克棉袄,一条蓝色水洗牛仔裤,一双时尚登山鞋,还有一样的潇洒随意,著名作家刘醒龙带着他睿智的笑容“回家”了。在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新闻与传媒系,与他的众多“家人”欢聚一堂。新闻与传媒系和文学院众多爱好文学的老师和员工与刘醒龙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晚上。与他一同做客新闻与传媒系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评论家曾镇南老先生。在与他们面对面的对话中,让我们对这个黄冈的本土知名作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来,他——刘醒龙,是这样的!
我是黄州人
在网上搜索“刘醒龙” 几个字,你会发现说法五花八门,有人说他是英山人,有人说他是团风人,刘醒龙的出生地似乎成了一个迷。在我们的新闻会客厅,刘先生给我们解密来了,“其实我是地地道道的黄州人。”刘醒龙先生介绍说自己生于黄州,1岁多才到的英山,所以按照出生地来说,刘醒龙先生称自己应该是黄州人。
刘醒龙先生似乎特别以身为黄冈人而骄傲,他列举了众多牛脾气的伟大人物来证明黄冈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刘先生说,黄冈气氛好,延续了东坡文风,是个很适合做文学的好地方。尤其是近两年,每每从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经过,都觉得这个恢宏的学府一定能够承载历史的厚重,创造辉煌的未来,不觉中也让自己觉得有压力了。
“我有着典型的黄冈人的脾气——一根筋。”谦虚幽默如他,刘醒龙先生再次向大家强调:其实按理说,我是黄州人!
朴素的乡土情结
有人曾说:刘醒龙文人朴素,为文朴素。对于这一评价,刘醒龙打趣地说,我认为还是很客观的。他指着自己身上那件略微泛白的红棉袄说,大家都知道温总理的棉袄穿了许多年了,其实我也一样啊!我身上这件50元的衣服也已经穿了10个年头了,但还是很喜欢舍不得丢。而做文章朴素可能是自己从来都不曾忘记过自己家乡的缘故吧。这可能就是一种朴素的乡土情结吧。
托尔斯泰曾说过:朴素的美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一同来做客的评论家曾老先生也频频颔首,认为刘醒龙的作品中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这是现代作家中并不多见的。曾先生用他惯有的文学评论语言描述了他眼中刘醒龙的朴素:从文字上看刘醒龙沉着、严谨,又不失文采,去粉饰不做作便是最朴素的文字了。
但同时也曾有人说,刘醒龙只会写乡土小说。从《凤凰琴》《秋风醉了》到《挑担茶叶上北京》,刘醒龙一直将视角聚焦在自己的家乡,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乡土生活的小说。刘醒龙自己也不否认,他不是不会写城市小说,只是自己对乡村格外依恋,有感情。虽然长期以来自己都在城市生活,但他非常孤独、寂寞,但只要一回到乡下就觉得活过来了,花就多了,笑容也灿烂了。“乡村是我精神的栖息之所,我会咬定乡土不放松。”
在与新闻与传媒系师生的对话中,刘醒龙也不只一次的提到了他长大的地方,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传说,看着刘醒龙说起乡村时眼睛里流露出的光彩,你会知道那是一种山的儿子对山的依恋。
为文也要有职业道德
在我们的聊天中,刘老师更多的提到了一个词“职业道德”。创作艰辛但能坚守、名利诱人却能自制,都是刘醒龙眼中文人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他说文学就是坚守,文学是很辛苦。的确,创作是真的很辛苦,大家现在看到我在玩很开心,但一旦关起门来写东西,那种艰辛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但事实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很辛苦,哪个行业是能够轻轻松松的成功的。而这种艰辛正是为文者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作者在完成一部作品之后应该。我们写作者就应该考虑一下,没有通过艰苦的创作过程,仅仅用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完成一部长篇,对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刘醒龙曾在接受西安某媒体采访时说,自己绝对不会做编剧。他认为,这是一种商业化的行为,而文人是不应该被商业化的,为文是一种高尚的艺术。能够安于寂寞,不为名利所诱也是文人应该具备的另一个职业道德。在刘醒龙创作《圣天门口》的六年间,有朋友曾经劝他不要六年都不露面,因为文坛同样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但刘醒龙并没有害怕,因为他知道,也坚持:文学是不需要炒作的。
《圣天门口》只有100万字
不炒作文学的刘醒龙真的言出必行,有关《圣天门口》他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这部书只有100万字,并非媒体说的110万。
《圣天门口》是刘醒龙于200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历时6年,50多个人物,从上世纪初一直写到60年代末期,讲述了大别山区一个叫天门口的小镇上,雪家和杭家两个家族以及他们周遭人物命运的故事。对于这部长达三部、洋洋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刘醒龙说,我只是想用它为“现实主义”正名。
面对一群准新闻人,刘醒龙用行动向大家证明了他的现实主义观点和他严谨的文风。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请求:帮他辟谣。《圣天门口》在媒体的报道中都号称长达110万字,就连我们采访中也借用了这个数字,然而严谨的刘醒龙却坚持要告诉大家其实他的《圣天门口》只有100万字,而被别人注了10万字的水。他希望这个谣言能够止于黄师。因为真正的小说不需要炒作。
作为90年代中期涌现出来的优秀小说家,刘醒龙的中篇无疑是很优秀的。用曾镇南先生的话说就是,刘醒龙的文学地位和影响早已经在《圣天门口》之前已经奠定,相信《圣天门口》能让他拥有更多的读者。
情绪只为“文”动
刘醒龙说自己喜欢红色和黑色,而他的朋友说喜欢这两种颜色的男人都是狂野的,然而更多地时候刘醒龙是那样的平静。在与我们面对面的两个小时里,刘醒龙这位平静的狂野男人为文字激动了三次。
一“动”,写作要感情的自然流露。对于写作在什么时候完成,刘醒龙坚定着自己的观点,文字不是新闻更不是司法,文字好不好不是看你有没有忧患意识,也不是看你提的问题是不是尖锐。写作如同酿酒,不是燃烧的炸药。他应该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让人们记住,而不是过目既忘。
二“动”,我没有被商业化。了解刘醒龙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准则就是坚决不做电视编剧,他总是说文学不是炒作出来的。可能很多人认为“编剧”是让作家一夜成名的最好办法,但刘醒龙没有,他拒绝盈利的出书方式,拒绝文艺圈的各种诱惑,所以他才敢激动地大声宣称:“我,刘醒龙就没有被商业化”。
三“动”,六年磨一剑,不慢。用六年的时间完成这部长篇巨著,其中的艰辛自不多言,中间几易其稿,放弃了17万字的文稿……但刘醒龙觉得6年的时间并不长,比起一年出四部长篇的人来说踏实很多,因为刘先生知道很少有人是真的才华横溢,为文需要一个庞大的精神体系,六年磨一剑,不慢。
小说是艺术而非真实
谈话中,针对《圣天门口》中的部分情节设计,大家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很多读者认为书中有宗教引导倾向,有些情节设计失实等问题,给很多读者造成了阅读障碍。
作为作者,刘醒龙似乎很乐意为大家解惑,对于这个问题也似乎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刘醒龙一再申明说,小说是一种艺术而非现实。他认为现在很多读者却习惯根据自己的生存经验、经历和自己的学养来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所以一旦作品中出现他所不知的情节或故事时,他就会对小说产生怀疑,也就对他们造成了阅读障碍。同时读者也会怀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情节设计应该是作者的一种引导。
同时,刘醒龙根据自己的经历建议大家,如果遇到实在读不懂的情节时,先跳过去,或者把这个内容背景当做自己从来不曾知道的环境,把小说真正看作一种艺术,而不是真实的现实。
女性很伟大
在刘醒龙的作品中确实出现了很多女性,《弥天》中与温三和有关的三位女性,《圣天门口》中雪氏一门的女性……,在他过去的作品中,多以表现男性为主,但这部小说里,女性是第一主角。
而在众多女性人物中,他最欣赏的却是曾经“头顶全是癞痢”的阿彩。可能在刘醒龙眼里,阿彩是上世纪一个真实的中国传统女性,一个充满缺点但值得人爱的性情女子。“她一辈子追求真爱,且付出很多,完全有理由得到,却始终得不到。但她从不言弃,哪怕冥冥之中感觉有些东西注定抓不住,哪怕面对最血腥的现实。最终她得到了,得到之际,生命终结了。”
在与这个“为文朴素、为人朴素”的刘醒龙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刘醒龙带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结婚戒指,仔细观察一下,在众多有着浪漫情怀的文学爱好者中他是那么的特别。忍不住想对这位写了众多女性的男人的女性观一探究竟。
片刻沉吟之后,刘醒龙凝重的说:“人类社会太多杀戮和战争,都由男性造成。但在大规模的毁灭和灾难之后,承担者和修复者常常都是站在男性背后,从未参与到战乱、暴力、血腥之中的女性。所以,女性是伟大的。同样,对于未来你生命中的女性,如果你不怕她就不要娶她。这就是我的女性观。”这个话题似乎是刘先生最慎重回答的一个了。
寄语文学爱好者
刘醒龙:文学的底蕴很重要,他会让你成为一个采之不尽的古井。
曾镇南:笔头一定要过硬,爱写文章别怕动笔,养成写作的劳动习惯,养成自己独立思维的能力。